当前栏目:   首页 >> 观点时评 >> 网络评论  
以“真减负”破除形式主义的“新变种”
  阅读:282  发布时间:2025-7-15

整治形式主义、为基层减负,必须以“靶向治疗”思维破解“新瓶装旧酒”的问题,让基层干部从“虚功”中解脱出来,把精力用在“实干”上。

破除“数字形式主义”,让数据多跑路、干部少折腾。随着数字化办公普及,一些地方将“线上留痕”异化为“责任甩锅”。某乡镇干部曾吐槽:“一个防汛工作,要在政务APP、工作群、专项系统里分别打卡,还要上传不同格式的照片和表格,看似高效,实则重复劳动。”这种“指尖上的负担”,本质是“重痕迹轻实效”的惯性思维作祟。为基层减负,需斩断“数字形式主义”的链条。一方面,要整合各类政务平台,打通数据壁垒,让“一次填报、多方共享”成为常态,避免基层干部在不同系统间“来回切换”;另一方面,要明确“留痕”的边界,规定哪些工作需要记录、哪些只需落实,坚决杜绝“事事要截图、件件要汇报”的过度要求。唯有让数字化工具回归“服务工作”的本质,才能让基层干部从“数据搬运工”变回“政策执行者”。

整治“督查考核异化”,让“实效”代替“材料秀”。督查考核本是推动工作的“指挥棒”,但一些地方却将其变成了“材料比拼”。有的督查组“坐着车子转、隔着玻璃看”,不问群众感受、只查台账厚度;有的考核指标“上下一般粗”,不管基层实际,硬套“统一标准”,逼得基层不得不“造亮点”“编经验”。这种“唯材料论英雄”的导向,只会让基层陷入“围着考核转、为了应付干”的怪圈。破解督查考核异化,关键要树立“以实绩论英雄”的导向。考核指标应多些“民生温度”,少些“数字好看”——比如考察乡村振兴,不仅要看报表上的“增收数据”,更要走进农户家看“米袋子”“菜篮子”;评估基层治理,不仅要查“调解记录”,更要问问群众“矛盾解决了没有”。同时,要压缩督查频次,实行“多考合一”,避免“一波刚走、一波又来”的扎堆检查,让基层有充足时间抓落实。

杜绝“创新形式化”,让基层工作回归“问题导向”。一些地方为了彰显“工作力度”,热衷于搞“创新工程”,却不顾基层实际。某社区接到通知,要求一周内打造“智慧养老示范点”,但社区既无专业设备也缺技术人员,最终只能临时拼凑材料、制作展板应付检查。这种“为创新而创新”的做法,本质是“政绩焦虑”的体现,不仅浪费资源,更寒了基层干部的心。为基层减负,要给“创新”降降温、定定位。基层的创新,应源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,而非“向上汇报”的噱头。上级部门要多些“换位思考”,少提“不切实际的要求”,允许基层在政策框架内“灵活施策”,鼓励干部从群众“急难愁盼”中找工作突破口。比如,面对老旧小区改造,与其要求基层写“长篇总结”,不如支持他们聚焦“加装电梯难”“停车位不足”等具体问题,拿出实在举措。

 基层是政策落实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基层干部是联系群众的“毛细血管”。为基层减负,不是“减责任”,而是“减虚功”;不是“松口气”,而是“加实干”。只有坚决向形式主义开刀,让基层干部卸下“包袱”轻装上阵,才能让他们有更多时间走进田间地头、居民楼栋,用脚步丈量民情,用实干赢得民心,让党的政策在基层真正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。这,才是基层减负的深层意义所在。


  

主办单位:中国共产党萍乡市湘东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     地址:萍乡市湘东区政府大院
联系电话:0799-3376501     赣ICP备2024022659号  
建议使用1024×768分辨率 IE8.0以上版本浏览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