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月28日《中国纪检监察报》刊登《“腐败亚文化”就在身边》一文,记者通过采访不同的群体,报道一些地方群众办事难,托关系、送礼成风的问题,文章一经出版便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广注。
所谓“腐败亚文化”,特指在腐败群体乃至全社会,盛行的各类容易引发腐败的潜规则及各种腐朽思想、意识,是一种奉行“潜规则”违背“显规则”的文化,其直接表现就是将权利等同于特权,并默认掌权者所享受的特殊待遇,一旦自己有机会也会亲身实践,这一现象在社会上屡见不鲜,成了腐败的新变种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持续保持反腐的高压态势,出重拳打击腐败,“打虎”“拍蝇”“猎狐”,使腐败蔓延势头得到很大程度的遏制。但是在这样的高压态势下“腐败亚文化”却未得到遏制,很多人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走后门、找关系、送礼品、给红包,想通过这样的渠道尽快把事情办好。一些人在上学、就业、就医、办证过程中,不想通过潜规则来办事,但到最后发现还是只有走关系才能把事情又快又好的办理好。
于是在生活中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,到医院就医只要有关系,就可以不通过漫长的排队挂号,而直接让名医看病。家里孩子升学,只要有关系,就可以让孩子升入到当地的重点学校。孩子想换个好班级、坐个好位子,得买条好烟或送个红包给校领导或是班主任。办个农村医保、社会养老保险,申报个扶贫指标,得把村干部伺候得吃好喝好……一些善于“搞关系”“走路子”的人,常常能很快办好事情,周围的人不会认为这不正常,反而会羡慕别人“有关系”“有门路”。
要想祛除“腐败亚文化”须多管齐下。一是要在全社会倡导对腐败“零容忍”的廉洁价值观,挤压“腐败亚文化”的生存空间;二是建立起持久有效的权力控制机制,保证权力在民主法治的轨道上规范运行;三是对腐败分子进行严厉查处,决不姑息,这可以极大增加腐败的风险和成本,起到必要的震慑作用;四是注重宣传熏导,将法制和清廉的主流文化深刻有效地传播给广大干部群众,净化、升华公众的价值观、道德观,防范他们被潜规则裹挟,被腐败亚文化同化。
“腐败亚文化”并不可怕,也不是没有办法遏制,关键是我们每个人要从自身做起,遇到问题不要首先想到的就是“找关系”“走路子”。而是要在社会上倡导一种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,铲除“腐败亚文化”滋养的土壤,移风易俗,培植清正“廉”文化让腐败亚文化没有生存的空间。